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方新闻 >> 正文

东方入“海”!海宁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地合作推进会召开

时间:2023-05-31来源:社会合作部


5月31日,海宁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地合作推进会在海宁市行政中心会议中心召开。海宁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红莲,海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一鸣,海宁市副市长万成兆,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钟晓敏,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帅,东方学院院长叶东惠,党校办副主任张成亮,社会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孙莹,创业学院副院长吴诗启,东方学院副院长马雪英、张伟飚出席本次活动。海宁市相关部门领导,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叶东惠代表校地合作委员会作工作回顾总结,详细介绍校地合作工作总体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她代表东方学院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学院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举办双方表示衷心的感谢。东方学院迁建海宁13年以来,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与海宁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海宁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地合作委员会,统筹部署校地合作,深化“办学对接、教学对接、学科对接、服务对接、人才对接和文化对接”;创新实施“东方入海计划”,强化校政协企联动,推动专业多跨协同、资源共享融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她强调,要共同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与县域发展“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样板为目标,推进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要不断完善长效合作机制,充实丰富工作体系,发挥校地合作委员会作用,积极拓宽合作途径。要不断加强双方供需交流,推动各项计划合作项目的落地落实。要做好项目的组织协调,保障合作任务全面落实,实现项目提质增效。

许红莲强调,上一阶段校地合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交流互动形式日益多样,东方学子融入海宁机会日渐增多,下一阶段主要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校地双方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委员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抓紧推动今天签约的项目落地见效,同时储备谋划更多优质项目。二是战略合作再深化。依托已成立的研究院和智库等载体,充分发挥东方学院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等优势,加快推动海宁产业优化。三是产教融合再深化。围绕“142”产业集群,精准实现人才供给对接,全方位赋能海宁产业发展。四是协同创新再深化。双方要在人才培养和校地合作等方面下功夫,聚焦校、政、企各方主体需求,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人才链、教育链和科技链联合发展。五是校地共建再深化。坚持“校园外的事情政府办”原则,以钱塘国际新城建设为契机,推动长安镇能级提升,增强区域人才承载力;加快杭海城际西延、下沙-长安市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市中心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合作,提升学校周边服务与环境。

钟晓敏指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东方学院自2010年9月搬迁至海宁以来,校地合作逐步深入,稳走出一条“引教向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更好深入校地合作,对下一阶段工作提三点建议:一是高位推进、多方联动,深化校地战略合作内涵。在继续深化海宁与东方学院合作的同时,积极推动浙江财经大学加入合作领域,扩大校地合作范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清单化”梳理重点任务;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定期互访交流制度,协调解决各项问题。二是深入对接、广泛合作,实现校地共建共享共赢。双方要围绕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等,加强沟通衔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合作共建带动校地合作迈向新的更高阶段,打造校地合作共建的“样板地”。三是精准供给、周到服务,真正做到办实事解难事。校地相关部门要加强硬件配套、创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氛围,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落实好深入实施“入海计划”;进一步深化“办学对接、教学对接、学科对接、服务对接、人才对接和文化对接”六个对接行动。

会上,发展战略组、产教合作组、人才合作组、校区共建组等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了专题汇报。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海宁研究院、大学生创业园、“海宁农珍”品牌等四个项目实现签约,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维度。

会后,参会人员先后走访了“万物工场”、科技绿洲等地。(文:田宇广/摄:洪杨)

上一篇:访企拓岗促就业!申屠莉书记带队赴中汇函证中心走访调研
下一篇:教育部“长江学者”潘祥辉教授受邀为学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关闭